教学

风雅中华

(一) 教学概述

1.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与特定环境下,基于预成课程框架,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课程预设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力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体素质的活动。

2. 相关概念区别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教育与智育,是交叉关系。教学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1的基本途径,智育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智育也要通过课外活动才能全部实现

教学与上课,上课是教学的组成部分

3. 教学的知识基础

舒尔曼提出了以学科教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框架: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其他课程的知识

4. 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1)作用

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过程

②传授系统知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主体部分也是基本途径

(2)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 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1. 教学理论概述

(1)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分支学科,旨在说明学习性质过程影响因素,关注学习怎样发生

教学理论是教育学分支学科,旨在改进学习研究教学基本原理,关注怎样教与学

(2)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相互关联,课程与教学在逻辑上可分

课程强调学习的范围(知识活动体系经验),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课程与教学是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①教学理论形成

《学记》是最早论述教育学理论的专著,标志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很高水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是独立的系统化教学理论或教育学形成标志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科学化教学理论标志,最早尝试用心理学研究教学过程

②教学理论发展

赫尔巴特运动经实用主义哲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批判继承,产生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和情感教学理论

2.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刺激——反应是行为的基本单元,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①程序教学

斯金纳通过强化作用理论推出,根据强化相倚关系,斯金纳设计塑造与渐退技术

塑造,通过安排特定强化相倚关系使有机体做出原先未曾有过的复杂动作

渐退,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减少刺激特征,使有机体能够分辨很小差异的两种刺激

②掌握学习

是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确保所有的学生对某一确定的知识技能都达到预定的掌握水平,它由布鲁姆最先提出,以斯金纳学习理论为依据。

(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

①学科知识结构

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知识结构本身具有理智发展的效力

②发现学习法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性准备齐全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③有意义学习法

由奥苏泊尔提出。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关系

(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教学是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在课程上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倾向于废除直接教学和考试

①非指导教学理论

非指导不是不指导,而是指不明示性、间接性讲究指导的艺术,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习,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学生知觉,帮助学生理解需要和价值

②暗示教学

指运用暗示手段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理论是保加利亚的心理治疗医生乔治·洛扎诺夫创立的,它主要用于语言教学。

③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育学

建立实事求是的师生关系,使学习成为儿童生活的需要,促进学习的内在动机的发展

(三) 教学过程

1.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1)教育学家的教学过程理论

  1. 孔子提出学、思、行的学习过程思想

  2. 《学记》阐述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总结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与方法

  3. 苏格拉底重视知识与美德的教学,用产婆术教学

  4. 昆体良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5. 夸美纽斯提倡泛智教育,推进学年制度、分科教学、直观性教学法和班级授课

  6. 卢梭要求遵循儿童年龄特征施加自然教育

  7. 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应用)的教学过程四阶段:

  8. 席勒提出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

  9. 赖因提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的教学过程(五段教学法)

  10. 杜威提出儿童中心的教学过程,重视儿童经验本身与从做中学学习方法

  11. 凯洛夫重视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教学应具有教育性

  12. 赞科夫主张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难度,激发学习积极性

  13.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应促进学生智力发展,重视教师主导作用

2.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 教学设计

(1)概念

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对目标分解细化选择适当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2)依据

社会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教学原则的确立有很大影响

人的依据:应当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学自身的依据:更多地受教育教学自身规律、目的的制约

(3)过程与方法

过程: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方法:教学设计应当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4)教学设计模式

①系统分析模式(加涅)

教学过程是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是学生,产出是受过教育的人。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教学系统分析组合借此获得最佳教学设计方案

②目标模式(迪克&科瑞)

又称系统方法模式,在课程规定情形下,如何根据学生初始状态传递教学信息,更好组织教学,强调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

③过程模式(肯普)

设计者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调整设计过程任何一步,突出灵活性

(四) 教学模式

1. 概述

(1)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

(2)教学模式特点

①指向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教学目标设计

②操作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

③完整性。教学模式是现实与理论的统一,拥有一套完整结构

④稳定性。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理论或教育思想提出

⑤灵活性。教学模式运用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特点,教学内容与师生情况

(3)教学模式结构

①理论依据---提出模式涉及的教育理论和价值取向

②教学目标---提出模式针对的教学目标

③操作程序---建立教学活动程序

④实现条件---注意师生角色特点

⑤教学评价---设计教学策略

⑥标准方法---提出评价标准和方法

2. 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1)程序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典型代表。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学习自我教学性材料(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主张教学要贯彻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等

(2)发现教学模式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性准备齐全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是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确保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某一确定的知识、技能的学习都达到预定的掌握水平。

(4)暗示教学模式

暗示教学指运用暗示手段,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 这种教学理论是保加利亚的心理治疗医生乔治·洛扎诺夫创立的,它主要用于语言教学。

(5)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理论是由德国的M. 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在内容上,强调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3条原则。

第一阶段: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

第二阶段:解释范例的类与属,并归纳、推断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

第三阶段:得出规律性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

第四阶段: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的经验,认识更为抽象的规律

(6)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非指导不是不指导,而是指不明示性、间接性。讲究指导的艺术,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习,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学生知觉,帮助学生理解需要和价值

(7)分组教学模式

作业分组制: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的教学,学生学习年限相同,学习程度不同
异质分组制: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按能力、成绩、性别、性格等个性特点等进行混合编组,在小组成员间形成最大限度的差异。
混合能力分组制:根据学生的智力、学习、综合素养等的能力检测,对学生进行分组,给予不同的教学目标、时间和内容进行教学。
活动分组制:将一个班的学生按能力分组,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完成相同的课业。

3.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1)传递——接受式

基本程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
模式特点:迅速有效掌握知识

(2)自学——辅导式

基本程序: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
模式特点: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适应学生个别差异
教师需要有的放矢对学生启发引导

(3)引导——发现式

基本程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模式特点: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加工信息、推理逻辑能力提高
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经验储备

(4)情境——陶冶式

基本程序: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
模式特点:主要作用于学生个性陶冶和人格培养

(5)示范——模仿式

(五) 教学原则

1. 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确立依据

①教学目标要求,教学过程及发展的规律性

②人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

③学校教学与社会生活要求

3.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实物直观,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

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

言语直观,教师运用形象化语言描述

(2)启发性原则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学习,自觉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3)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与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够根据需要迅速再现有效运用

(4)量力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教学活动既适合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又要具有一定难度

(5)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教失

(6)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将理论用于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组织形式

1. 个别教学制

(1)概念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特别进行的,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和作业

(2)分类

个别辅导、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3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可分为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明确学习任务——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反馈结果。

具有以下效果:

①提升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②提高学习效率

③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3)优点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教学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学习与进度存在差异

2. 班级授课制

(1)概念

又称班级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将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按课表与教学计划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优越性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 集体的作用

④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局限性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收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 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作热情,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相互学习。优点很多,应积极推行。

3.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

(2)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由美国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创行。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其基本原则是自由与合作。

(3)分组教学

将能力或兴趣相似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可以保证教学内容适合每一个学生

(4)特朗普制

大班上课(40%),即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拥有优秀教师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小班研究(20%),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

个别教学(40%),学生独立作业,作业指定或自选。

(七)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 定义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 选择依据

①学科任务、内容和教学方法特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班级上课的的特点

③学生的情趣水平,智能的发展与个体差异独立思考能力,学风和习惯

④教师思想与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与能力,教学的习惯与特长

⑤学校地方可能提供的物质与仪器设备社会条件

3. 本质

①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②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

③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

4. 常用教学方法

(1)讲授法

内容: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要求:①精炼讲授内容②注重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与语言艺术③注重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2)谈话法

内容:通过师生问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
要求:①提出明确具体的问题;②善于启发诱导;③做好归纳总结

(3)读书指导法

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要求:①提出明确目的与问题;②教授读书方法;③组织学生交流心得

(4)讨论法

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评析,以辨明是非,获取真知,锻炼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要求:①讨论问题要有吸引力;②善于对学生启发诱导;③做好讨论小结

(5)练习法

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的方法
要求:①应提高练习的自觉性;②循序渐进;③逐步提高与严格要求

(6)演示法

内容: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课件与软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要求:①做好演示前准备②明确演示目的要求③讲究演示的方法

(7)实验法

内容: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的特性,探求其发展和变化规律,以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精神的方法
要求:①做好实验准备②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做法③指导实验过程和做好小结

(8)实习作业法

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科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作业操作能力的方法
要求:①要求做好准备;②动员与过程指导;③总结

(9)参观法

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食物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要求:①做好参观准备;②及时具体指导;③总结

(10)研究法(发现法)

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科研能力的方法
要求:①课题应当有一定难度和研究价值②提供必要的条件③让学生独立思考④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八)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备课

(1)含义

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和本文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要求

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②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是对一学期教学工作所做的总的准备和制定的总体计划内容,包括教学要求,学习分析,课时安排,教学活动安排

课题计划根据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制定课题计划内容包括课题教学目的,任务、方法

课时计划(教案) 应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其中教学过程是教案的基本部分

2. 上课

(1)地位

上课是教学工作珠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标准

①明确教学目的

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④注重解惑纠错

⑤组织好教学活动

⑥布置好课外作业

3.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含义

课外作业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及作用,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

(2)要求

①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

②作业分量适当,难度适度

③作业应提出规范要求与时间限制

④作业批改检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改进教学,应经常批改作业

4. 课外辅导

(1)定义

课外辅导是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2)要求

①从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②辅导始终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③教学采用启发式,目的明确

④教师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

⑤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5. 学业评价

(1)定义

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认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评价方法

①观察法,用于难以量化行为表现和技能性成绩

②测验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最基本的方法,注意信度(测验结果稳定性)与效度(测验的有效正确性)

③调查法,用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④自我评价法,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九) 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1. 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多种因素的优化组合过程和效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整体功能的评价

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教学评价是信息传递系统的反馈机制,有效调节和改善系统的整体功能

2. 基本取向

目标取向

评价本质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过程取向

评价本质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估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主体取向

评价本质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也称准备性评价,在学期教学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弄清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发展状况,以便改进教学(摸底考试)

(2)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所做的比较经常而及时测评,其目的是不注重成绩的评定,而是使师生得到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更好改进教学(提问测验作业)

(3)总结性评价

又称终结性评价。在学习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制度化的正规考查考试及其成绩评定,其目的是为学生评定一定阶段的学习成绩

4. 档案袋评价

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的综合的评价。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

5. 教学评价的改革

(1)由甄别走向发展,承认学生差异性,关注学生各方面发展

(2)由单一走向多元,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实现教学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3)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走向动态的形成性评价


拾穗 6/11/2024, 1:38:1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