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育的起步

风雅中华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英华书店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马礼逊学校是最早设于中国本土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
评价:①教会学校毕竟是西方殖民扩张产物,无视中国政府教育管辖权 ②教会学校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度的促进因素 ③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并称为新式学堂

2.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类别和特点

类型:外国语(方言)学堂(京师同文馆)军事(武备)学堂(福建船政学堂)技术实业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
特点:①培养目标是造就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专业人才②教学内容学习西艺,课程包括科学技术③教学方法上能够循序渐进,重视理解④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班级授课制与固定学制⑤仍然保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

(2)京师同文馆

“洋务学堂”,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是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3)福建船政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摇篮

福州船政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现代轮船的工厂

左宗棠一开始将设厂造船与培养人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学堂分为前学堂(造船学堂)与后学堂(驾驶装配),并且在职培训职业人才开近代职工在职教育先河

3.留学教育的起步

(1)幼童留美

在容闳倡导下,1872年中国政府首次派出留学生,学生在美国15年除学习西学,仍要兼学中学。学生们普遍勤奋好学,成绩优秀

1881年清政府做出全数撤回留美学生的决定

(2)派遣留欧

在沈葆桢与李鸿章推动下,1877年首批主要来自福州船政学堂学生赴欧学习造船和驾驶技术。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1)“中体西用”思想

守旧派采取顽固拒绝态度,认为提倡学西学是舍本逐末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在突出“中学”主导地位前提下,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物价值

中体西用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到张之洞写成《劝学篇》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劝学篇》

中学是指四书五经,伦理纲常,西学是西方政治艺术科技。对待两者的关系,应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学强调与个人品行修养,具有德育功能,关系到民族国家存亡。西学则利于人们开拓眼界,处理事物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历史作用:为西学理论教育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 同时中体西用起到的维护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局限: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情况下直接嫁接,必然引起两者的排异性反应
拾穗 6/11/2024, 1:38:1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