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风雅中华

1.英国教育的发展

(1)《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1902年)

①设立地方教育当局,取代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

②地方教育当局有权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和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促成了英国中央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的英国教育行政体制,该法首次强调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教育部门管理,为建立统一的国家公共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2)《哈多报告》(1926年)

①小学教育应当重新称为初等教育,其中5-8岁入幼儿学校,8-11岁入初级小学

②儿童在11岁以后受到各种形式的教育均称为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分为文法学校(学术性),选择性现代中学(实科)非选择性现代中等学校(职业),高级小学

③儿童在11岁时进行选拔性考试以进入中等教育,义务教育最高年龄为15岁

哈多报告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衔接,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并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但仍保留传统的文法学校

(3)《斯宾斯报告》(1938年)

①坚持《哈多报告》改革方向,在《哈多报告》基础上增添技术学校的三轨方案,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学校组成的中等教育

②提出在同一所中学设立兼有文法现代和技术学科的多科性学校(综合中学)设想

(4)《1944年教育法》(《巴特勒教育法》)

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

②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地方当局负责提供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

③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

④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

(5)“罗宾斯原则”(1963年)

探讨英国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服务重大问题,报告建议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该建议以后被称为罗宾斯原则

(6)《詹姆斯报告》

将师范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阶段、专业训练阶段和在职培训阶段,使师范教育中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体现了非定向型师范教育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7)《雷沃休姆报告》

①扩大高等院校入学途径,加快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英国经济发展需要

②调整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以适应知识综合化和职业多变化需要

③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④开辟更多奖学金和助学金发放途径,以减轻国家负担

(8)《1988年教育改革法》

①在5-16岁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合称国家课程

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4次全国性考试

③地方教育当局管理下的超过300人的小学,可依大多数家长要求由中央教育机构指导

④建立新型城市技术学校,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

⑤废除地方管理学院、中央管理大学的双重制

2.法国教育的发展

(1)《费里教育法》(1879年)

①6-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免除公立学校学杂费

②废除教会监督学校及牧师担任教师特权

(2)统—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1919年)

1919年法国掀起试图衔接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统一学校运动目的是打破法国双轨制教育制度,主张新的教育应是统一的教育,高等教育向一切中学毕业生开放

统一学校运动引发的法国学制的改革,极大的冲击了法国的双轨制教育,扩大了劳动人民子女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推动了法国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3)中学课程的改革(1902,1932年)

19世纪末法国的中学形成古典课程与现代课程并行,以古典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

1902年中等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古典课程和现代课程的价值,以及相互补充确立法国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模式

1923年中等教育课程改革形成以拉丁语和希腊语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加重古典主义教育色彩

(4)《阿斯蒂埃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1919年)

①国家设立相关部门负责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工作

②规定全国每一市镇设立一所职业学校,经费由国家和雇主各付一半

③规定18岁以下青年有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的义务

④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包括劳动学习,普通教育,职业基础教育

(5)《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未予实施)

①提出教育改革6条原则

②方案提出应当在法国实施6-18岁学生免费义务教育

③方案对高等教育设计预科教育

(6)《教育改革法》(1959年)

①义务教育年限由6-14岁延长到16岁

②两年观察期教育后,学生在中等教育第二阶段分流

(7)《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1968年)

①确立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项办学原则

②大学是享有教学行政和财政自主权的国家机构

③取消大学院系建制

(8)《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1975年)

①中学校长由教育部长任命,学校内成立各种组织参与学校行政管理

②在小学增设启蒙性知识(科技、自然、社会),初中加强实验科学和技术教育

③运用最新心理学研究成果和个别化教学

(9)《课程宪章》(1992年)

①课程大纲以《政府公报》形式颁布

②课程编制应以学生为中心

③对学科体系进行综合改革

3.德国教育的发展

(1)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教育

德国教育形成典型的三轨制,即为劳动人民设立的国民学校、为中产阶级设立的中间学校和为上层资产阶级设立的文科中学,其中文科中学在德国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19世纪末,出现了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

(2)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①明确规定教育权归各州所有

②主张废除具有等级制的双轨制教育

③建立4年制统一学校教育制度

④国家对学习有困难学生提供经费

(3)《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1959年)

①保留中等教育三分制体制,但要有所变革

②所有儿童应接受4年基础学校教育,两年促进阶段教育经考试后分流

③建议设置主要学校、实科学校,高级中学

主要学校:培养学生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
实科中学:使学生熟悉科学知识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高级中学:由完全中学与学术中学组成

(4)《高等学校总纲法》(1976,1985年)

1976年联邦德国正式颁布《高等教育总纲法》

①规定高等学校修业年限为4年,不得延迟毕业,除非有特殊情况

②规定大学任务、入学许可、学校与组织管理

1985年联邦德国修订《高等教育总纲法》

①废除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模式相关内容

②鼓励各高等院校之间开展竞争

③大学教育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

4.美国教育的发展

(1)中等教育课程改革(1891年)

①中学课程中的一切科目应当以同等分量交给全部学生

②应当精学少数几门学科,而不是肤浅学习多门学科

③中学课程可按照学生使用语言分为四组

(2)《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1918年)

①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当是民主的原则

②规定中等教育主要目标

③确立633学制和综合中学

④提出中学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机构

(3)“八年研究”

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制定一项为期8年的研究计划,参加实验研究的是从美国全国200所中学选出的30所中学,故实验也称三十校的实验,实验具有以下特点

①参与实验学校的面比较广,有一定代表性

②实验研究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

③职业学校有极大的自主性

(4)初级学院运动

表现:①公立初级学院改成为社区学院 ②在一些州建立新的初级学院
特点:①招收高中毕业生,传授比高中更广的基础知识②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③学生就近入学④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

(5)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是随着美国经济发展而发展传统的学徒制,逐渐由正规或业余的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取代

(6)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1906年)

1906年成立全国职业教育委员会,其成员包括职业教育家,企业主,劳工领袖和农场主的代表,该组织的主要工作是推动制定一部能对全国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的法律,在一些议员帮助下为国会草拟职业教育法案

(7)《史密斯一休斯法案》(1917年)

①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与学院

②联邦政府应与州合作提供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与资助

③在公立学校中设立职业科,将传统中学改造成能兼具升学和就业的综合学校

(8)《国防教育法》(1958年)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教学,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教授更新的教学内容

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有计划开展职业技术训练

③强调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完成重点教育,攻读高等教育机构

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国防教育法》是作为改革美国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的紧急措施推出的,为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

(9)结构主义教育思潮(2013)

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掀起了60年代以加强学科教学、编写新教材、注重学科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运动。

(10)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

生计教育由马兰提出(1971).,其实质在于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引导帮助人们一生学会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过程,实现个人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双重目的

1974年《生计教育法》通过,采取实际计划推动中小学生计教育发展,使学生了解,选择并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

返回基础主要针对中小学校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薄弱问题而开展,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

返回基础运动,实质上是美国一种恢复传统教育的思潮,强调严格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11)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

①加强五门新基础课在中学教育的内容

②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

③改进师资培养

④联邦政府、学校都必须发挥领导作用

(12)20世纪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将教育标准从层次上分为国家教育标准和周教育标准,从内涵上分为课程内容标准和学生操作绩效标准

5.日本教育的发展

(1)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①《教育敕语》

主要内容是重申忠孝为日本国体之精华,日本教育之渊源,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与日本民族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反映了日本政府统一思想和规范教育的要求,1948年废止

②《大学令》

大学教育目的是传授国学所需的学术理论及其应用,注意人格陶冶和国家思想涵养

大学允许设立私立大学和地方公立大学

大学可由几个学部组成,也可以设立单科大学

(2)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①对日本师生民主进步运动的控制和镇压

②军国主义教育思想传播

③军事训练学校化和社会化

(3)二战后教育改革

①《教育基本法》(1947年)

A.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

B.全体国民接受9年义务教育

C.尊重学术自由

D.政治教育是培养有理智的国民

E.国立、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

F.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G.教师受社会尊重

H.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得到鼓励和发展

②《学校教育法》(1947年)

A.废除教育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

B.采用6-3-3-4制单轨学制,实施9年义务教育,男女入学机会均衡

C.高级中学以实行普通教育和专门的教育为目的

D.将原来多种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单一类型大学

(4)20世纪70年代教育改革

重视德育与体育培养协调发展的儿童,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增加儿童的课外活动

(5)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

1984年日本国会批准成立临时教育审议会(临教审)

提出21世纪日本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具有广阔胸怀,强健体魄和丰富创造力自由自立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临教审决定全面修订中小学教学大纲,建立新的教科书制度

6.苏联教育的发展

(1)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①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A.将教会学校改组成普通学校,交由教育人民委员会管辖

B.明确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从社会分离,清除教会对学校的影响

C.明确大中小学校职业教育学校由国民教育局分级管理

D.实行男女同校,俄罗斯民族平等,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

②《统一劳动学校规程》(1918年)

A.错误地取消一切必要的、合理的教学制度,取消教学计划

B.完全废除考试和家庭作业,不正确解释教师的作用

C.过高估计劳动在学校中的地位

同时作为苏联第一部有关教育的立法,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尖锐地批判了旧学校的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倾向,强调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统一”指所有学校是一个不间断的阶梯,所有儿童都应进同一类型的学校,“劳动”强调新学校应是劳动的

(2)20世纪20年代学制调整

①综合教学大纲(1921-1925年)

完全取消学科界限,制定学生学习自然、劳动、社会三方面全部知识

采用劳动教学法

取消班级授课制,使用道尔顿制(分组实验室)和设计教学

经验教训:破坏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曲解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削弱学校读写算能力训练

②劳动教学法

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一些教育学者还主张废除教科书,广泛推行“工作手册”“活页课本”教学组织上采用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

(3)《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①坚决反对轻率鲁莽教学法

②反对大规模传播未经实践检验的方法

③学校内社会生产劳动必须服从于学校教育和教育目的

④要求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各种系统知识

⑤学校管理中采用“一长负责制”

⑥反对向儿童灌输反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

(4)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教育改革

二战结束后,苏联人民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极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文化教育恢复和重建工作超过战前水平。

苏联四五计划时期,全苏基本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

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参与普通学校教学计划和大纲修订

(5)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教育改革

①1958年教育改革

A.明确中学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年走向生活

B.普通教育年限延长到八年,中学教育第一阶段为不完全中学(义务教育)

C.工人(农)青年学校,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中等教育第二阶段

D.扩大寄宿学校网

E.设立城市和农村职业技术学校

F.重视重点大学的建设

G.实行八年义务教育

②1966年教育改革

A.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

B.注重科学基础知识在1-10年级衔接

C.删除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过于烦琐和次要的材料

D.从七年级时开设选修课

③1977年教育改革

A.普通中学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深入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国民经济部门的劳动技能

B.增加劳动教学时间

C.加强对职业选择指导

D.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安排他们参加公益劳动

(6)苏联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A.教育目的

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真正有教养的高质量、身心健全的苏维埃公民。

教师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抹杀个性,二是消极地套用理论

B.论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理论与苏维埃社会特点相符合的,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并为了集体来进行教育,集体是社会的有机体,坚持全世界劳动人民统一的原则性立场,接受共产党领导

C.平行教育影响

以集体为教育对象,是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的同时的,平行的(教育方式只与集体发生关系)

D.前景教育

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经常给学生指出美好的前景,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好几个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

E.作风与纪律教育

培养集体良好的作风和传统,能够巩固和美化集体

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最好方式和良好的教育集体的外部表现形式

纪律是教育的结果,才能变成一种手段

F.论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目的是要发展儿童的体力、智力和培养他们从事生产劳动技能生产,是人的劳动,品质的教育

马卡连柯主张学生从事比较复杂的劳动任务,最理想的是现代化大工业生产。马卡连柯要求让儿童从事体力劳动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G.论家庭教育

提醒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是建立一个完整和团结的家庭集体

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注意掌握尺度和分寸,遵循“中庸之道”

重视父母自身行为在家庭教育的作用

在正确指导之下,吸引儿童参与家庭经济管理并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组织各种游戏活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

凯洛夫

A.教学论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认识客观现实,从抽象到实践是组织教学过程的指南

教学基本环节:①使学生感知具体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的表象 ②分清事物主次、异同,认清各种关系 ③形成概念,认识规律和思想 ④使学生牢固掌握事实和概括性的工作 ⑤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养成和加强⑥在实践中检验知识
评价: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却将教学局限在使学生掌握间接知识范围内,也是一种片面性
教学原则:①直观性原则 ②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思维加工) ③巩固性原则 ④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 ⑤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教学内容:基本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各种艺术以及思维科学)
教学组织形式:肯定班级授课制价值,总结班级授课制经验
B.德育论
德育任务:培养用共产主义道德精神来思想和活动的人们
德育内容: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平等思想②集体主义精神 ③培养青年人纪律观念 ④培养青年人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性格
德育原则:①渗透共产主义的目的性和思想性 ②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 ③连续性 ④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 ⑤长善救失 ⑥在集体中和通过集体进行教育
德育方法:说服法、练习法、儿童集体组织法、奖惩法

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教学原则: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最近发展区) ②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提高教育原则) 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⑤使班上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成就:①强调教学要着眼于使学生获得一般发展 ②对一般发展界定突出了一般发展与智力发展的区别 ③深刻揭示发展的内部源泉和外部源泉之间辩证的关系 ④论证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一般发展为主导思想的实验教学体系 ⑤观察活动、思维活动、实际操作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三条线索 ⑥揭示研究学生精神需要各种表现的必要性
局限性:只论教师如何教,不管学生怎样学很少考虑教学过程的社会政治与道德要求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并非是指某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方式

根据社会所确立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师生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与条件,按照教学的规律性和教学原则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来制订一个最佳的工作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实施这一方案,以期用不超过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最佳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

学校教育理想与目标: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和谐的发展
和谐的教育:①和谐教育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和人的自我表现结合 ②十分重视劳动的教育作用,劳动与精神生活相统一 ③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整体观点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思想 ④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要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一致
拾穗 6/11/2024, 1:38:18 PM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