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

风雅中华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董仲舒^1首先提出独尊儒术,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抑制其他学派发展。

2.官学与私学

(1)太学

汉武帝设立博士及弟子,标志太学正式设立,正式确立了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

太学出现一种“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的博士称为“都讲”,同时也出现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

(2)郡国学

是在地方郡国制内开设的官学,办学目的主要有两项,其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举荐人才,其二是向社会推行道德教化

(3)鸿都门学

名词解释

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

(4)私学

汉代私学可分为书馆^2和经馆。

3.察举制度

察举制自汉文帝时推行,武帝时期规定期限人数与孝廉、设立秀才科目、量才授官(经术之才)扩大取士范围,优待儒家学者,使察举制成为一种完备入仕途径。

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贤良策

汉武帝即位后采用对策方法选拔优秀知识分子,对策是应荐者回答皇帝提出的有关经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策问,对策又称对贤良策或贤良对策。

(2)三大文教政策

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董仲舒从春秋大一统观点出发,论证儒学在封建统治中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避免学派争雄危及政治思想稳定

②兴太学以养士

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掌握教育大权,缓解统治人才短缺局面,促进统治思想高度统一

③重视选举,任贤取能

以才德作为儒家金属和道德观念标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

(3)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内容:性是指人天生的素质,人性由仁气和贪气组成,仁气是主导方面,贪气是从属方面,仁气是人性中促进封建道德先天因素,贪气是人性中与封建社会道德相抵触的先天因素,没有摆脱道德经验论
教育作用:性不是善,教育作用在于使中民之性潜在善发挥出来

(4)论道德教育

①德教是立政之本

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法为末为辅

②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约束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兄弟人伦关系,并运用“天人感应”“阳尊阴卑”论证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

③道德修养原则与方法

  • 确立重义轻利人生理想(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道义追求高于个人利益追求)

  •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尊重他人价值权利,关心爱护他人)

  • 必仁且智(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要统一)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与董仲舒创立的儒家神学明显对立的论点

①天道自然

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因而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联系

②万物自生,万物一元

世上万物是自然生成的,天没有意志,所以不可能创造万物

天与万物,由元气组成,元气不生不灭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因而皇帝与老百姓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③人死神灭

精神(灵魂)依赖于人的形体而存在,人死了后形体失去活力,精神也就消散

(2)教育作用

强调胎教保证胎儿发育阶段内外环境的和谐,幼儿在自我发展前有良好的起点

教育作用还在于决定人性的发展方向,人性虽有优劣之分,但不是一成不变

教育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教育使人实现其天赋与动物产生差异

道德和知识的力量改造社会,教育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蔽性

(3)培养目标

文人,知识渊博,融会贯通各种知识书本与实际结合,是称职的行政人才

鸿儒,知识分子中最高级的一层,具有创造性理论思维能力。能兴论立说

教育目的是培养文人和鸿儒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

(4)论学习

①学知与闻见

圣人料事能力,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凭据的基础上,因而要学习知识

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广文博览吸收经验知识

②思考与求是

重视将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思维过程

用推理和实践检验事实的真伪,避免个人主观偏见

③问难与距师

打破崇拜古人权威,敢于质疑圣人不合逻辑的言论

通过激烈辩论,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思维积极性


拾穗 6/11/2024, 1:38:1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