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风雅中华

1.英国近代教育

(1)教育概况

17-18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

初等教育(初等学校^1)针对贫民儿童重阅读宗教亲事计算
中等教育(文法学校和公学^2)针对富家子弟体育军事训练,古典语言学习
高等教育(大学)不分贫贱古典文化,科学研究成果

文实中学:既为升学青年服务,也为就业青年服务

19世纪-20世纪初的学校教育

①19世纪初,国家开始通过颁布一系列法案、法令,实施财政补助和监督,建立国家教育领导机构等手段逐步干预教育。

②初等教育出现导生制学校(兰卡斯特——贝尔制)

③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 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

  • 全国划分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本区的教育;

  • 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 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

  • 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福斯特法案》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它宣告了强迫的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由此奠定了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④中等教育

1861-1864年,克拉雷顿委员会对九大公学进行调查并提出改革建议:首先是课程内容有所扩充;其次是公学董事机构的改革;

1864-1868年,汤顿学校委员会对900余所文法学校进行调查,并提出了报告:按社会阶层设立三类学校,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未采用)

⑤高等教育

新大学运动:伦敦大学带动许多城市学校纷纷成立。城市学校的兴起改变了英国高等教育传统,从此,科学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中产阶级也有机会进入高校大门,贵族子弟与中产阶层子弟同堂学习。

大学推广运动:19世纪40年代,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2)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

创立科学研究工具——归纳法

建立并传播新的科学知识体系

主张科学主宰一切的社会

(3)洛克的《教育漫话》

“白板说”,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建立在经验上,内心的“自我反省”可使人了解复杂概念

绅士教育,培养既有封建贵族遗风,又具有新兴资产阶级特点的新式人才教育,主张把社会中上层家庭子弟培养成为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实际才干的事业家,认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强调德行与礼仪教育、智慧和知识教育。

人的好坏,有用与无用大多由教育决定,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它关系到国家幸福和繁荣。为贫民家庭14岁以下子女建立工作学校(贫困儿童收容所)

(4)斯宾塞的《教育论》(19世纪)

教育目的: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活动划分: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活动 获得生活必需品间接助于自我保全活动 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维持正常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活动
课程结构:以科学知识为中心,兼顾个人和社会生活双重需要
教学原则: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自然顺序 儿童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教育相一致 教学各部分应从实验到推理 引导学生自行探讨推论,重视实物教学

2.法国近代教育

(1)教育概况

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

初等教育(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宗教教育为主,读写算为辅,法语讲课

中等教育(耶稣会学院):重视法国史,拓宽数学范围

高等教育(大学):新思想、新学科

法国大革命时期教育改革

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提出课程及年限相互联系的学校系统构想

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保护并实行普及教育

教学内容与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

男女平等教育,成人教育提出要求

19世纪法国教育的发展

①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的确立

1808年设立的帝国大学,成为全国最高的教育领导机构,将全国分为27个“大学区”,实行大学区制,标志着近代法国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大学区制特点: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实施学区制管理;

学校机构必须有国家的统一批准;

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②初等教育与《基佐法案》

政府与教会联手发展初等教育,每个乡必须设一所初等小学,每个城市设立一所高等小学,地方有权征收教育税款作为教育经费;各省设立师范学校培养师资等,该法案促进了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法国初等教育制度的基础

③中等教育

19世纪初,有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两种;

1864年,开办实科中学;

19世纪末,将实科中学改为现代中学

④高等教育

拿破仑时期创办了一些专科学校、军事学校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世纪后期,高等院校出现了综合化、大型化的趋势。

(2)爱尔维修

人人智力,天生平等观点和教育的民主化主张

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影响

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强调利益情感的世俗道德观

知识的学习依赖感官发展和教育,人的终身都在学习和接受教育

重视体育

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和环境

(3)狄德罗(17-18世纪)

否认爱尔维修教育万能论

教育促进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

教育交由国家政府管理

实行强迫义务教育

教育具有强大的解放作用

(4)拉夏洛泰(17-18世纪)

法国国民教育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法国公民

良好的教师必须是严谨有道德懂得如何读书的人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国家办学

(5)涂尔干

教育功能:①使年轻一代实现系统社会化,个体我向社会我转变 ②教育促进个体潜能得以显示和发展 ③教育使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必须能力进行代际传递
道德教育非宗教化:形式上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分开在宗教概念中挑选隐藏的道德实在
教育学的社会学依赖:教育在起源和功能上是一种社会事物社会学支配教育目标确立和教学手段选择

《雷佩尔提法案》建议开办寄宿学校“国民教育之家”,为儿童提供免费衣服食物

巴黎理工学校被拿破仑誉为“能下金蛋的母鸡”

3.德国近代教育

(1)教育概况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①初等教育

德国是最早提出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是较早从教会手中夺取教育权的国家

②泛爱教育运动

创办人为巴西多,泛爱学校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教育,主张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让儿童自由发展,注重儿童的兴趣,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重要课程等;

③中等教育

骑士学院:各邦国为培养文武百官,巩固统治,面向上层贵族子弟设立,现代外语和自然科学占首要地位,法律、军事、工艺、建筑,机械等课程占比很大

文科中学:相当于英国的文法学校和公学,文科中学既保持古典传统,更把升学预备教育和培养中上层职业者作为重要任务

实科中学: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④新大学运动

1694年建立的哈勒大学,是欧洲第一所新式大学

①吸收最新哲学与科学研究成果

②提倡“教自由”与“学自由”

③首开民族语讲课的风气

④设有图书馆与各种研究所

⑤上课采用讨论、实验观察等新的教学方法

19世纪德国的教育

①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改革

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丰富和扩展器教学内容;加强师资的培训

②中等教育的改革

文科中学:首先,将以前的五种古典学校统称为文科中学

其次,规定文科中学教师的任职资格需要通过国家的合格考核

再次,推行新的课程体系,削减古典学科,扩大了普通基础学科的教学

(2)康德

教育是有目的、有标准、有计划的培养人创造性活动

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发展人天赋,教育必须去恶扬善

道德使人与动物产生区别,培养后天教养道德人

自由是道德教育最高目的,对儿童加强训导管束,以培养良好德行

体育运动发展儿童体力与感官是身体的训育

游戏与功课并重,培养心理功能(判断,注意记忆,理解推理)

女子同样应具有教养和社会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重点是养育孩子,公共教育可以使儿童学习课程与生活准则

(3)第斯多惠(18-19世纪)

①影响人发展因素

天资是个人本身和活动可能性基础,教育促进个人全面与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自由自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教育目的

培养激发为真善美服务的主动性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实现和谐发展

③教学论

形式教育^3与实质教育有内在联系,学生若要掌握知识,就必须依靠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习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其知识的掌握,所有,教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

④教学原则

遵循自然原则,,结合人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

遵循文化原则,注意包罗万象,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当地文化

遵循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彻底认识事物本质,有步骤引导学生持续学习

遵循直观教学原则,从直观到思维,从个别到一般

⑤论教师

自我教育,不断完善发展自己;

崇尚责任感使命感;

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

4.俄国近代教育

(1)教育概况

彼得一世创建实科性质学校,特别是军事技术的专门学校。改善初等教育,在全国设立鳄鱼学校,筹建俄国国家科学院等

在罗蒙诺索努力下,创建和发展莫斯科大学

《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制度的法令,规定在县城附近设立国民学校

(2)乌申斯基

教育本质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耐心,天赋本领以及专门知识的艺术

教育目的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人

教学观

教育目的,包括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两个方面 课程设置上应开设实科课程 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教学遵循自觉性与积极性,直观性和巩固性

道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能将个人情感利益同祖国利益结合, 道德品格培养要同实际生活相结合 支持基督教教育发展

教育学

广义,教育学者所必须的或有用的知识汇集 狭义,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5.美国近代教育

(1)教育概况

①殖民时代

北部英国清教徒宗教教育和乡镇学校
南部英国国教会慈善教育和学徒教育
中部教派林立堂区学校

②建国初期

A.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地方分权制

B.公立学校运动

19世纪30年代,美国产生了公立学校运动。公立教育是指由公共税收维持、公共教育机关管理、所有公民均应享受的免费教育。主要表现为:

①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

②强迫入学

③免费教育

贺拉斯•曼认为教育是人们的伟大的均衡阀,是社会机器的平衡轮,也是社会人才的锻造炉

C.中等教育的发展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学校逐渐替代文实中学,其公立学校和免费原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

D.高等教育

①州立大学、专门大学的出现“西点军校”“弗吉尼亚大学”

②赠地学院的出现

1862年,《莫雷尔法案》颁布,规定政府拨出一定的土地给各州,土地收入作为设立技术学院的基金,各州普遍成立农工学校,称为赠地学院

③研究型大学的出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④初级学院的兴起

19世纪90年代,芝加哥大学将一二年级列为独立部分,后者发展一种独立的高校,成为初级学院的雏形。

(2)贺拉斯•曼(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教育作用

实施普及教育是共和政府存在的保障

教育是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

教育是人民摆脱贫穷最佳手段

教育目的

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工作者

教育内容

体育内容包括人体生理学,健身知识和卫生知识

智育内容,包括语文,生理学,历史等实用科目

政治教育内容是传授所在州宪法和美国宪法

道德教育弥补政治教育不足

反对教派控制学校和偏狭的教派教育,但不主张完全排除宗教教育

师范教育:创建师范学校与必要的科目

6.日本近代教育

(1)教育概况

明治维新[4]open in new window的教育改革

①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学区制 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③重金聘请西方国家的技术专家和教师来日工作 ④建立完善的师范教育体制,大力培养师资 ⑤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⑥努力发展高等教育

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

①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最终确立

②初等教育

1879年《教育令》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是4年,1886年颁布的《小学校令》规定义务教育年限是8年,前四年是寻常小学,实施义务教育;后四年是高等小学阶段,实行收费制

③中等教育

《中学校令》规定中学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级中学,19世纪末,日本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④高等教育: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

⑤师范教育:1886年颁布《师范学校令》,引导和规范师范教育发展

福泽谕吉

教育作用

人生无贵贱之分,学问知识使人富贵

教育及文明开化政策也是国家得以独立富强前提和保证

智育

研究学问必须确立远大志向,目的指向独立不羁和自由自主

注重学习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

学问主旨确定与人类活动的类型存在紧密关联

学者要避免空谈

人与人交往活动需要学问来指导

德育

培养国家观念与天赋民权意识,对外来文明有选择的学习

独立意识培养

精神独立主要表现在思想和行动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一致

体育

造就健康国民


拾穗 6/11/2024, 1:38:1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