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风雅中华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

(1)科举制度的演变

①扩大科举名额

②确定三年一贡举

③殿试成为定制

④建立新制度,防止客场作弊

⑤民族歧视明显

⑥规定从《四书》中出题

⑦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⑧明朝建立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

⑨科场舞弊重生,积重难返

(2)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①学校以科举中试为目的,而不是探究知识

②学校教学内容空疏无用,八股文成为学校教学主要内容,导致治国救民之学荒废

③教学管理松弛,学校的讲学已成虚设,只剩下为科举准备的考课

(3)宋代“兴文教”政策

宋太宗于982年确立兴文教,抑武事国策

一方面采用威逼利诱手段迫使降帅交出兵权,另一方面扩大科举名额,大量取士,重用文人,提高文人地位和待遇

(4)北宋三次兴学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③创建大学,推行苏胡教法

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

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

②整顿地方学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③颁定《三经新义》[1]open in new window作为统一教材

④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⑤改革科举制度。

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

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③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④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⑤罢科举,改由学校选士。

(5)三舍法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增的等级,在太学内部建立严格升舍考试制度

(6)苏湖教法

“苏湖教学法”又名“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使用的一种新的教法。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重经义和时务,主张“明体达用”

他在校中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属于”明体“之学,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属于”达用“之学,在治事斋中,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实行分科教学、必修以及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

(7)积分法

积分法与升斋等第法相联系,积分法是积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行为宋朝太学至元朝趋于完善,积分法注重学生平时考试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

(8)六等黜陟法

清朝官学制度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对生源实施动态管理,使他们等级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源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的相连,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9)监生历事

监生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又称历事监生。是国子监学生学习到了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行吏事,历事各司,期满经考核后分等级选任岗位

监生通过历事可以广泛接触实际,获得从政实际经验

(10)社学

社学是元代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空闲时间,以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明朝时期社学成为各地设立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学校。对于发展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意义

2.书院的发展

(1)书院的产生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造成书院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

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

(2)书院的发展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于宋朝,成为重要的教育组织

南宋时期,书院成为理学大师的讲学之地

元朝统治者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加强控制的政策

明朝统治者文教政策与内部矛盾,造成书院经历沉寂——勃兴——禁毁曲折过程

清朝统治者一面对知识分子,采用怀柔政策,一面加强控制书院

(3)《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明确教育目的是明人伦,阐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学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世接物的基本要求

(4)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东林书院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后在原地建立书院,元朝时废为僧侣

明朝顾宪成与弟弟顾允成重新修复后,邀请他人一起讲学,形成东林学派

书院讲会发源于南宋,至明代逐渐制度化,讲会定期举行隆重仪式,与会者相互传授四书,讲会同时具体规定通知午餐茶点等

(5)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诂经精舍、学海堂均由阮元创建,成为当时浙江广东两个重要文化学术研究中心

①学习实用知识,不以科举考试为出发点,同时存在埋头书籍强调考定辨析,缺少经世才能的不足

②各用所长,因材施教,发挥教师学术专长

③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6)书院教育的特点

①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互促进。

②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论辩,努力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

③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④书院师生关系密切,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

3.私塾与蒙学教材

(1)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我国古代一直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西汉时《急救篇》影响深远,《千字文》为南朝周兴嗣撰,《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三字经》成书于南宋。

分类:①识字教学的教材(三字经,百家姓) ②伦理道德的教材(性理学训) ③历史教学的教材(史学提要) ④诗歌教学的教材(小学诗礼) ⑤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名物蒙求)
特点:①蒙学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化,采用韵语形式 ②一些著名学者参与编写,提高蒙学教材质量 ③蒙学教材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文字简练,通俗易懂

(2)私塾发展与种类

私塾由塾师自己招生教授,设在塾师家里,塾师也可以异地设塾

私塾经历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酝酿发展阶段,隋唐到宋元成型阶段,然后到明清达到鼎盛的发展阶段

种类:家塾、散馆、村塾、乡学

4.朱熹的教育思想

(1)《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open in new window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2)存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

人性就是天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理与人欲水火不容

气质之性禀受理与气,两者杂然相成,有善恶之分

天命之性受天理而成,浑厚至善,完美无缺

教育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去蔽明善,恢复善性本来面目

(3)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教育内容:力求浅进具体,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规矩,学习初步文化知识
教学方法:①首先,先入为主及早施教②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够激发兴趣③再次,首创《须知》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4)朱子读书法

①循序渐进 读书按照次序,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计划,读书稳扎稳打 ②居敬持志 精神专注于读书,树立远大理想 ③熟读精思 读书要能熟读成诵,读书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④虚心涵泳 读书要静心思虑,反复咀嚼细心品味 ⑤切己体察 读书要身体力行 ⑥著紧用力 抓紧时间,抖擞精神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1)“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王守仁认为“理”存在于“心”中,“心既理”(吾心即是真理),同时继承孟子的“良知即是真理”,良知塑造宇宙,也是伦理道德观念,良知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为人人所有,也不会泯灭,良知的致命弱点在于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引诱会受蒙蔽

教育作用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

(2)“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即考虑儿童精力旺盛特点与接受能力发展程度,量力施教,同时教学应该留有余地,使儿童留存精力而乐于接受教育

(3)论教学

教学目的是明人论,通晓封建的伦理道德,强调道德教育。主张以六经为主要学习内容,批评当时学校教育,一味追求功力,轻视道德修养的做法

①静处体悟(静坐澄心,面壁静坐) ②事上磨炼(结合具体事务思考) ③省察克制(自我反省和检查) ④贵于改过(求真务实)

(4)论儿童教育

①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漠视儿童的身心特点

②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③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

④儿童教育要量力而教

拾穗 6/11/2024, 1:38:1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