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风雅中华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私人讲学原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
2️⃣官学衰微
3️⃣士阶级的变化
官学衰微原因: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王权衰落造成学校荒废 战争动乱打破旧有文化垄断 士作为自由民,脱离生产劳动而以脑力劳动为主
学术官守原因:生产水平有限,书写材料与工具笨重昂贵,难以量产学习的器物受物质条件限制 统治者需要学术垄断,以巩固宗法制统治

2.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齐桓公)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兼具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学宫的重要特色是容纳百家,思想自由和待遇优厚。

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大约在30岁时,正式招生办学。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

庶:劳动力富:富足物质生活教:政治伦理教育。

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先抓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能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人的先天素质相近,后天环境(社会生活与教育)使人产生差异
地位:人人都可教,教育不分贫贱长幼
作用:早期教育和终身教育。一方面强调居住环境选择,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交往选择

(4)有教无类

解释:不分贫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对象:平民、贵族、商人

(5)“学而优则仕”

解释:学习是通过做官的途径,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先决条件
目的:培养统治人才

(6)教学方法

①因材施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②启发诱导

也叫循循善诱,教学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③学思行并重

学习直接间接经验时,知识面要广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加重要

(7)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首先是道德认识,要能够分的清善恶是非,进一步形成道德信念,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践,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人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重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道德规范是忠与孝,培养仁德应从家庭开始。道德修养依靠自己努力,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①立志——人不应当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对未来的精神上更高的追求

②克己——主张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的言行。

③力行——道德认识依靠道德实践检验而证实。

④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⑤内省——需要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

⑥改过——人不能杜绝一切小错误,但因力求不要犯大错误

意义:孔子的道德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中存在着重德的倾向,历代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中存在着重气节、重视自我修养的传统。

(8)论教师

①学而不厌

②温故知新

③诲人不倦

④以身作则

⑤爱护学生

⑥教学相长

(9)历史影响

①孔子强调重视教育,开私人讲学之风

②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③重视古代文化继承和整理

④总结教育实践经验,重视道德教育

⑤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文化

4.孟轲的教育思想

(1)思孟学派

孔子死后,儒家分裂为八派,子思、孟氏与乐正氏三派儒者当是一派,即思孟学派。

(2)“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

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

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人性之初,称不上善,所谓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积淀而成的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仁义的本性。

教育作用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3)“明人伦”

明白通晓人类的5对关系^1。用血缘宗法关系影响制约百姓、君臣的社会关系

(4)理想人格

孟子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持志养气(坚持崇高志向培养精神境界)

动心忍性(在逆境中意志锻炼)

存心养性(存养善性,发挥理性思维,寡欲)

反求诸己(凡事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5)论教学

①深造自得(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

②盈科而进(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③教亦多术(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④专心致志(学习不能三心二意)

5.荀况的教育思想

(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性恶论

人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质,完全排除后天人为因素

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性伪是对立统一的

教育作用

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性是先天素质,伪是后天人为努力,强调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共同作用

(2)理想人格

大儒:理想人才,不仅知识渊博,还能以古论今,以已知推未知,自如治理国家
教育目的:依据德才兼备言行并重标准培养各类人才

(3)教学内容

教育是不断地积累礼义,知识的过程。重视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

各经有不同教育作用,以为儒家诸经包含天地一切道理

(4)“闻见知行”

闻见——耳、目、鼻、口、行等器官对外物的接触,不同的器官与不同种类的事物和事物的不同属性相接触后,就形成了不同的感觉,又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

知——重视思维在把握事物本质规律中的作用,对事物做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和虚一而静^2

行——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性质,最终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验证。

(5)论教师

作用:教师是治国之本,教师通过施教影响国家命运。

要求:德高望重、讲课条理、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不足: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6.墨家的教育思想

(1)“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教育目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其次,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
教育作用:从人性平等立场出发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宣扬墨子“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思想

(2)理想人格

兼士:是墨家社会理想产物,主张损己利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培养标准:①博乎道术(知识技能要求) ②辩乎言谈(思维论辩要求) ③厚乎德行(道德要求)
教育目的:培养兼爱、相利,实现贤人政治的人

(3)教育内容

①政治和道德教育通过兼爱、尚贤、非攻、兼用,约束统治者谨慎行事,轻视礼乐教育

②科学和技术教育,自然科学教育造诣高,实用科学技术有出色成就

③文史教育,只学习对兼爱有用的主张和本领,强调实践

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掌握思维论辩法则,衡量观点的标准

(4)教学方法

①创造,继承古代好东西,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

②主动,强调教育者主动和主导,忽视启发和学习准备

③实践,主张用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评价人的行为

④量力,教师根据学生认识水平量力而教,学生精力有限

7.道家的教育思想

(1)“法自然”

内容:人以天地自然为法,人是自然的人,人的理想状态是素朴,使人复归于朴,是道家对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教育作用:教育是将人身上社会影响逐渐损弃的过程教育应当削弱人的社会性,扩张人的自然性
评价:畏惧文明发展带来的罪恶,否定文明进步看到国家法律道德束缚人性的一面,就否定国家法律存在的价值倡导放弃文化与文明,愚民政策

(2)理想人格

逍遥^3

(3)学习方法

①涤除玄览(去除杂念,排除主观人为影响,按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

②虚而待物(在学习中能够抛弃任何主观成见)

③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受人感觉经验理性思维局限,事物规律性知识难以直接把握)

④闻之疑殆(对学问怀疑,听闻知识到了疑问也就随之而来)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1)“人性利己说”

内容:趋利避害是人性之常,人性总是利己而害。人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离不开“计算之心”
主张:不足:强调高压政治法制手段,无需用温情脉脉的教育感化只讲法制,否定教育存在价值

(2)禁诗书

商鞅禁止儒家经典等不符合法家倡导的书流通

(3)以法为教

要求对社会实行普遍法治教育,使维护封建统治法令妇孺皆知,法令使人的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安定

法治教育从信赏必罚开始,结合耕战,使百姓安分守己

(4)禁私学

私家学派的存在会扰乱法治,强调思想统一和君主权力集中

(5)以吏为师

重点在吏,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担任法律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1)《大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着重阐明大学之道,一般认为大学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

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发扬人天生善性,凡事推己及人,每个人应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儒家经典,引导得出启迪,谨慎小心,保持认识中正,提高个人综合素养,成为家庭家族楷模,以孝悌体恤之道治国

(2)《中庸》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指出天所赋予人的叫做性,循性而为是道,修治此道叫做教,强调学习与教育对人的作用。

中庸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准则与方法,强调中立,不偏不倚,做与自己身份地位相称的事,体现出保守性与妥协性。

发掘人的内在天性与向外部世界的求知可以完善自己,达到道学与自修。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将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借助学习,推己及人,推行天下,发扬人的天赋善性。

(3)《学记》

《学记》是我国古代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汉民族的教育经验。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

  • 预防性原则(事先估计学生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

  • 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最佳时机,适时教学)

  • 循序渐进原则(教学遵循一定顺序)

  • 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取长补短,集体学习)

  • 长善救失原则(注意学生个别差异,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 启发诱导原则(教学注意启发诱导)

  • 藏息相辅原则(有计划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

(4)《乐记》

《乐记》是《礼记》中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

音乐产生于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人的情感受外物刺激,引起变化,形成声音而成为乐

人的天性是宁静平和的,但人性易于受外物产生欲念,如果人缺少节制,人就会转化为物体,乐记首次将天理人欲并立,音乐的教育作用在于防止天理丧失和人欲横流现象

音乐思想内容是第一位的,艺术形式是第二位的。



拾穗 6/11/2024, 1:38:1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