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法治道路与思维

风雅中华2023-01-0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选择题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怎样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选择题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选择题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坚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论述题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法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德治的地位: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法治的作用: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德治的作用: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的实现途径: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

德治的实现途径: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应重视发捧道德的教化作用。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

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

三是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选择题

坚持从实际岀发,就是要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从我国实际岀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学习借鉴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能将某种法治理论或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法治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合理吸收国外法治理论、法学概念、法律话语、法律方法,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选择题

法治思维的含义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法治思维的特征

一是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它片面强调依赖个人的魅力、德性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

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随、朝令夕改,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三是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思维,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搞乱社会;而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

四是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而人治思维则奉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当法律的权威与个人的权威发生矛盾时,强调服从个人而非服从法律的权威。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法律至上要求这些规范都不得超越法律规范,不得与法律规范相抵触

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

权力由法定,即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指国家机关的职权必须来自法律明确的授予

有权必有责,是指国家机关在获得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和责任

用权受监督,是指国家权力的运行和行使必须接受各种形式的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违法受追究,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一般来讲,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权利公平包括三重含义:一是权利主体平等,国家对每个权利主体“不偏袒”“非歧视”;二是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三是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机会公平是指生活在同一社会中的成员拥有相同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

规则公平是指对所有人适用同一的规则和标准,不得因人而异

救济公平包括司法救济公平,即司法要公正对待每一个当事人,致力于实现司法公正;行政救济公平,即政府对需要救济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救济服务要一律平等,不得区别对待;社会救济公平,即社会对需要救济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救济服务要一律平等,不得厚此薄彼。

权利保障

权利保障主要是指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具体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宪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是权利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保障是公民权利保障的最后防线

正当程序

做一件事情,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只有按照程序做,才能防止主观任性、无序混乱。只有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办案,处理结果才可能公正并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选择题

法律权威的含义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法律是否具有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

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法律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法律才具有权威。 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只有法律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法律才具有权威。 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只有法律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遵循,法律才具有权威。 四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只有法律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法律才具有权威。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第二,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法律权威是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础和关键

第三,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第四,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了解

  • 信仰法律
  • 遵守法律
  • 服从法律
  • 维护法律

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了解

  • 学习法律知识
  • 掌握法律方法
  • 参与法律实践
  • 养成守法习惯
  • 守住法律底线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选择题

法律权利的含义与特征

法律权利的含义

法律权利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权利的产生、发展和实现,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即“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法律权利的特征

一是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二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三是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四是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

法律义务的含义

法律义务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法律义务的履行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是指义务人实施积极的行为,如子女通过经常看望和提供财物等行为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等;另一种是不作为,是指义务人不得实施某种行为,如未经许可不得公开他人的隐私等。法律义务具有法定的强制性,违反法律义务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义务的特征:

第一,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第二,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第三,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法律义务必须由具有法律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设定,其他国家机关不得对公民违法设定法律义务。坚持义务法定,是法治国家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

第四,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公民和社会组织承担的法律义务,在履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一些特殊情形的出现而出现转化、派生、免除或产生新的法律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首先,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同样,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不存在没有权利根据的法律义务

其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最后,有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复合性的关系。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如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一律平等

首先,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

其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

最后,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互利互赢

从表面上看,法律权利表现为“需要”“获得”“占有”等属性,似乎只对权利人有利;法律义务表现为“必须”“给予”“付出”等属性,似乎只对义务人不利。但实际上,在国家规定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在实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人人平等的制度中,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他们都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实现了各自的利益。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选择题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选择题

法律义务要求或内涵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公民实现法律权利与自由的前提
遵守宪法和法律一是保守国家秘密;二是爱护公共财产;三是遵守劳动纪律;四是遵守公共秩序;五是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祖国利益对外主要指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对内主要是指公共利益
依法服兵役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依法纳税纳税是公民应该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

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民事法律规定、违约或者由于民法规定所应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责任。对行政违法者的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行政处罚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律规定的行政相对人所实施的法律制裁;而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政人员所实施的法律制裁。

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担的由国家司法机关代表国家依法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拾穗 6/11/2024, 1:38:1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