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认识论

风雅中华2022-12-31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是人的存在形式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的基本特征 选择题

错误实践观

错误实践观错误之处分析
中国古代哲学: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实践不仅仅指道德行为,事实上,不道德的行为,也属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康德:实践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实践不是”理性自主“的,是感性的、对象性的。也就是说,光靠”自主“产生不了实践行为,必须要有对象性的客观存在
黑格尔:实践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实践不是”精神活动“,而是”物质活动“
费尔巴哈: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在于看到了实践具有物质性,但是实践不能跟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等同,实践是人类独有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本质、基本结构和形式 选择题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名词释义
主体客体化主体将自身的需要加载于客体,对客体进行改造,使客体发生变化。其关键点在于”客体发生了变化“
客体主体化客体融入主体,成为主体的一部分,使主体的能力发生变化。其关键点在于”主体发生了变化“

实践的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论述题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选择题

主要观点

TIP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反应特性与创造特性关系

认识的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

只坚持认识的反映性,看不到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

相反,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能动反映论”的两个突岀特点

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形而上学观点总结

在运动和静止的问题上夸大静止,否定运动
在意识观的问题上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分泌物,是某种特殊的物质,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界限,忽视了二者的区别
在“世界是怎样的”问题上与辩证法相对,观点片面:只讲联系,不讲区别;或者只讲区别,不讲联系
在否定观的问题上主张外在力量对事物的否定;主张全盘否定
在认识论的问题上虽然看到了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错误地认为这种反映是“机械的”“直观的”,否定了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最终目的

认识反作用实践

正确的认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论述题

感性认识(外在)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一种)、知觉(多种)和表象(回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理性认识(本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下定义)、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或经验主义错误。

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阶段认识对象形式特点
感性认识事物的外部形态感觉、知觉、表象直接性与具体性
理性认识事物的内部联系概念、判单、推理间接性与抽象性

从认识到实践 了解

重要性: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实现飞跃的条件: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等。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论述题

理性因素

概念: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概念: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 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认识的两大规律(反复性和无限性) 论述题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的,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的。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了解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真理及其特性 论述题

INFO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真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的客观内容就是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而特定条件下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实际状况也是特定的唯一。认识是多元的,但真理是一元的。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特性考点释义
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但是形式是主观的
绝对性①真理是正确的
②人类有能力认识这个无限发展着的世界
相对性①真理所认识的对象会发生变化
②人类的认知能力就目前来说,是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

其一,二者相互依存。所谓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性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其二,二者相互包含。所谓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所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在二者的辩证关系中,还要明确,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这种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两种错误的方法论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这种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主观随意的东西。这种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真理与谬误 论述题

WARNING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相互区别: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了解

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考点释义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标准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横跨在主客观之间的只有实践,所以只能靠实践检验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1”的特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①实践是唯一标准
②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是正确的
③实践可以检验一切真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①当前的实践,还无法检验所有的真理
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③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选择题

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了解

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从必然走向自由 选择题

自由的概念: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必然的概念:必然性即规律性,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认知越多,越自由

实践条件:自由以必然为限度;自由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限度

拾穗 6/11/2024, 1:38:1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