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豪
支持社会工作[1]
社会工作理论
约 1713 字大约 6 分钟
2025-03-13
人格结构 | 内容 | 原则 |
---|---|---|
本我 | 内驱力和欲望 | 享乐 |
自我 | 本我在经验中发展出来,意识和前意识 | 现实 |
超我 | 自我发展而来,意识、前意识、部分潜意识 |
表现 | 内涵 |
---|---|
否认 | |
替代 | |
认同 | 接受另一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 |
投射 | 归诸他人 |
合理化 | |
反作用 | |
退化 | |
压抑 | 将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冲动和想法放入潜意识中 |
升华 | 如将性冲动转化为可接受的释放方式(不导致压抑) |
实务原则
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
强调与案主签订治疗契约。
治疗者要为案主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 自由联想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理案主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
治疗性对话
自由联想:估计服务对象说出最原始的想法和感受。
治疗性倾听:社工倾听服务对象的言语。
诠释过程:面质、澄清、诠释、整合
里士满:将个人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
弗兰克·汉金斯:提出心理社会概念
汉密尔顿:提出“人在情境中”
霍利斯:将个案治疗分为环境改善、心理支持、澄清和心理动力改善。将介入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其中环境改善为间接介入,心理支持、澄清和心理动力改善为直接介入。
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B是人们对真实事件的认知
C是人们的情绪反应(由于B)
1.确定错误认知(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错误认知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
2.要求受助者自我监控错误认知
3.探索错误认知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4.尝试运用正面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5.检验新的认知的有效性
微观环境:个人(行为、能力、潜能
中观环境(家庭、学校、社区、单位)
宏观环境(政治、经济、文化)
中介系统(社会工作者和机构)
服务对象系统
目标系统
行动系统(共同努力)
人们的问题不完全是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身上,要从与之相关的不同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着手。
服务对象与各个系统的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对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做出新的判断。
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把他们的问题放在不同层面的系统中去看待和解决。
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
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
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
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每个人的差别都要得到尊重
人们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觉醒,即个人意识到觉醒
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选择的自由
对话的必要性
实行,通过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肯定,实现服务对象独特性
基本假设
取向
协同的伙伴关系
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维持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
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
以专业理论为依据,有意识选择长期“缺乏能力”的人或社区为服务对象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引导、协助、有形支持和解决问题的行动等(借钱、照看孩子、找工作)。
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和认可等。
抗逆力:面对磨难的抗争能力
治愈意味着整合和调动身体和心灵的机制
悬置怀疑:信任服务对象角度出发建构专业关系
所有服务对象都是有潜能、有丰富资源的
创伤、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同时也是挑战和机遇。
与服务对象合作
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
平等的专业关系
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强调通过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才能提升人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创造出有关怀、有担当的平等社会。
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突出社区层面的实践,将社区组织、政策分析、项目规划、管理和评估融合在一起。